育儿知识

您身边的育儿百科全书

如何让批评更有效

有这样一则故事:
       某男生欲用砖块砸同学,被时任校长的我国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校长室时,他并没有批评该男生,而是先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诚恳地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在这名男生还未回过神的功夫,陶行知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这名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
       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
       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没有说一句批评的话,却让孩子哭了并认识到了错误。这就是批评的技巧。
       我曾经和一位朋友聊起“批评孩子”这个话题,她有很强烈的情绪,因为她很反感“批评”这个词。我跟她分享了我女儿的一件事:一天晚上,女儿正在写作业,因为写错了需要找橡皮,嘴里突然冒出一句“我操”,坐在旁边的我都懵了。瞬间我把她拉到面前,看着她的眼睛,很严肃、很坚定地说:“这是一句特别难听的话,我不允许你说这样的话。”女儿还笑着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是一句骂人的话,没有礼貌,很难听,以后决不允许再说,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自那以后,女儿也没有再说过那句脏话。
       朋友听完说:“如果是我,我会告诉她,我听到这句话后的感受,说出来结果可能会怎样,但是不会代替她做评判。”她又说,“我刚才忽然觉察到,我自己就是小时候受到妈妈的评判太多了,很反感,所以一听到批评就激起了情绪。”
我能理解她的情绪。在我们小的时候,谁不是听着批评长大的呢?这导致现在一听到批评的声音就心里不舒服。
       但是,不管你多么不能接受批评,孩子有些行为确实需要“批评”,只是你可以让批评变得更温和、更容易被接受、更有效。


批评孩子时要客观具体
       不管是什么错误,在批评孩子时,父母要做到有理有据,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批评的原因。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TA的哪种行为是不该做的,哪种行为是正确的,不能含糊不清,让孩子不知所措。
       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调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父母的口吻和语调也在向孩子传达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平静告诉孩子我们是清醒和理智的,我们的坚定告诉孩子这件事情TA一定是做错了,要不然妈妈不会批评TA。批评时语气一定要严厉,声音可以比平常大一些,但千万不要在生气或发怒的时候批评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智、不清醒,进而觉得父母是任由情绪的左右的,对待自己是不公平的。

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
       有句古话叫“人前教子”,但现在这句话已经不适用了。英国作家洛克说过:“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意义会很大,他会以之为骄傲和目标,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去获得更大的赞扬。而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会使他失望。”
       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不应该当着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在相对融洽的气氛中,孩子处于轻松的心境状态,也更乐于接受批评。

巧用故事改变孩子的行为
       女儿在上幼儿园时,有一天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女儿最近会对其他小朋友“动手”:有一位小朋友坐了她的椅子,她二话没说就把人家给推下去了。我边琢磨原因边想对策。睡前,我给她讲了一个小螃蟹的故事,小螃蟹因为和同伴们玩的时候老是用大钳子伤害到朋友,朋友们很伤心,都不想跟它玩了。小海龟说,我们要想个办法帮助小螃蟹。它想到了一个办法,用水草给小螃蟹织了一副手套。在和朋友们玩的时候小螃蟹就戴上手套,找食物的时候就摘掉手套……慢慢地,水草手套用坏了,可是这个时候小螃蟹已经不需要手套了,因为它已经能控制自己的钳子,也不会伤害到朋友们了。
       连续几个晚上,女儿都要求我给她讲这个故事。除了讲故事,我什么都没有说,后来再也没有发生过打人的事情。
       故事能疗愈心灵,能在孩子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是非常好的教育方法。

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所以,当你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言行时,一定要冷静分析,切不可贸然批评。要俯下身子,多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特别是当自己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造成对孩子的批评不当或批评不符合事实时,就更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并且要对孩子表示歉意。
       如果你愿意倾听孩子的解释,不管你是不是认同孩子的做法,都要认同TA的感受。TA看到你能理解TA,便会更愿意改变。

把孩子的行为和人格分开
       经常听妈妈们这样夸孩子:“真是妈妈的乖宝宝。”但是当孩子做错事,妈妈又会说:“这样做,不是好宝宝。”这些批评和评价都针对孩子的人格进行的,而在《圣经》中说:“神爱罪人,神憎恶的是罪。”也就是说,即使你犯了错,我还是爱你,只是我不接受你的行为。父母们可以用《圣经》里的这段话来比照自己,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批评的是他做的错事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可以批评TA的行为,但不要否定TA本人。要把孩子的人格和行为分开,让TA知道,虽然有时TA的行为不被允许,但是妈妈还是爱TA的。

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不要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就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都重新数落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反感,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既然摆脱不掉,改又有何用。所以,孩子犯错误,要就事论事,解决眼前的问题,不要把以往的错事都翻出来。

问题解决,要告诉孩子你依然爱TA
       不管多大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一页就翻过去了。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即使爸爸妈妈也一样。我曾经给女儿读过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原来妈妈也会犯错误呀”,女儿听完特别开心,说,“原来妈妈也会犯错”。我说,“对呀,每个人都可能犯错,重要的是犯错了要知道改正,不要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有一本绘本叫《我永远爱你》,里面的小熊把妈妈最喜欢的碗打碎了,怕妈妈批评就试探妈妈。小熊问妈妈,如果他做了什么事情妈妈还爱不爱他?妈妈说“我永远爱你,但是你要承担你的后果,收拾残局。”是的,我们每个人都难免犯错,尤其是孩子,更是在错误中长大的。把孩子抱过来,告诉TA,“即使犯错了,妈妈依然爱你。”